- 当前位置:首页 > >首页 > >公告信息>监护仪报警,你会对症处理吗
监护仪报警,你会对症处理吗
- 发布日期:2019-12-12 15:32:45
但是,在临床工作中,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:监护仪报警,当我们来到患者身边的时候,发现有时候只是误报,患者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。这样无意义的报警,就好像“狼来了”的故事,发生多了,最后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倦怠感,久而久之信任也受到了威胁。
监护仪的报警现状如何呢?
一项调查显示,ICU中的监护仪平均报警次数为37次,早7:00~19:00平均报警高达19次,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报警分别占到了总报警次数的3.5%和31.1%。
而错误报警发生率达65.4%,其中,心律失常报警的错误率高达99.9%,呼吸报警的错误率达86.7%。
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数字,警示着我们:监护仪在我们临床上无意义的报警确实成了一件“常事”,“狼来了”的故事时有发生,无疑会给我们的护理工作增加一定的困难。
哪些因素会引起监护仪的错误报警?
错误报警的原因大抵如下:
① 报警参数的上下界限调整得不合适,比如上限设置太低,下限设置得太高都会影响到监护仪的报警频率;
② 外界的干扰或者肌肉的震颤导致误报不规则的心律;
③ 对于那些安装了起搏器的患者,我们没有设置成起搏监护模式;
④ 电极片放置的那些部位皮肤发红瘙痒等[3]。
错误或无意义的报警,该如何减少?
1、每天更换电极片
有学者指出,每天更换电极片,可以减少46%的报警。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,给患者贴电极片的时候,我们也没有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处理,通常我们有时候也是在患者告知电极片脱落的时候才去更换。因此,将每天更换电极片列入到我们的管理工作中,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2、报警极限合理设置
临床上,监护仪的报警极限,既不能够设置得太宽,也不能设置得太窄,而且,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目前国际上对于报警极限的设置,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。
Gross等将心率的报警极限从120次/min调整到130次/min后,报警减少了50%。
我们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,进行不同的处理,提高监护仪报警的有效性!
3、完善制度,重视员工培训
根据现在医院监护报警存在的问题,对监护仪的监管制度进行适当地修改,并且公开执行,而且必要的时候进行不定期的检查,也是十分有必要的[6]。
同时,医院的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对于员工监护仪报警“知信行”方面的培训,实时了解国外的监护仪使用的状态,将监护仪报警和制度的学习纳入到岗前培训中,重视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,比如:如何设置报警值,误报警的识别和处理等等